乳酸發酵 – 葡萄酒 x 日本酒
- Derek
- 2月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4月23日
前陣子一起喝葡萄酒的友人,分享一篇關於葡萄酒「乳酸發酵」(Malolactic Fermentation,簡稱MLF)的資訊。啟動在小好奇心的小開關,上網找了一些關於乳酸發酵的資訊。

日本酒跟葡萄酒都屬於發酵酒類(未經蒸餾程序),但原料的差異及特性完全不同,發酵過程需要的條件及考量,也有不小的差異。
葡萄酒乳酸發酵的作業,是在葡萄酒發酵即將結束或剛結束時,透過添加人工菌種方式,促成乳酸發酵程序,來將酒液中較多的蘋果酸,轉換成乳酸的過程。因為是在發酵後進行,所以稱為「二次發酵」。
此後,蘋果酸(青蘋果富含蘋果酸)較銳利的高酸度,已轉換成更加柔軟細緻的乳酸(優格、奶油)口感,避免不佳的酸澀感,破獲葡萄酒整體的平衡及結構。
但乳酸菌對日本酒的必要性,相對於葡萄酒是不同觀點。
日本酒酵母開始穩定發酵前,需要較高酸度環境配合,除了利於酵母形成優勢菌種外,也藉此排除不必要雜菌影響。所以會在正式發酵前(非二次發酵),透過添加人工培育的乳酸菌(速釀系日本酒)或採自然落菌方式(生酛系日本酒),提高酒槽中原料及釀造水(此時還未經發酵,稱不上酒液)的酸度,形成具豐沛生命力的酒母(稱為酛)。
同時,日本酒的原料為稻米,不像葡萄果實富含蘋果酸,不需要透過乳酸發酵程序來降低酸度。生酛系日本酒反而透過自然落下的乳酸菌及各式菌種作用下,為酒體帶來豐郁飽滿的香氣及更具層次的口感,適合成為食中酒,而廣受愛好者歡迎。
但是日本酒也有「二次發酵」嗎?其實也是有的,只是跟葡萄酒的乳酸發酵完全是二碼事。台灣市場上有不少優質氣泡清酒(Sparkling Sake),如「七賢 星ノ輝 」、「七賢 山ノ霞」、「水芭蕉 Pure」、「庭之鶯 Sparkling Pink/White」等等,是在發酵高峰期或更複雜的釀造方式,將未經滅菌程序的酒液(酒醪)直接裝入瓶中,以保有酵母的活性,能夠在瓶中繼續或二次發酵,而發酵作用自然生成的細緻氣泡感,跟採人工添加碳酸(二氧化碳)的口感截然不同,值得細細品味。